“双减政策”下,美育将是孩子的必修课!

年轻一代的家长们都非常注重孩子的综合能力培养。“双减政策”后,作业减负,学科类培训减负,加上国家政策对美育的大力支持,孩子多出来的自由时间,家长们对孩子的艺术培养需求又更进一步。

 

现在,家里的孩子如果不会跳舞、绘画、弹琴、唱歌.....反而降低了孩子的学业竞争力。

教育,从来都不是100米的短跑,而是孩子人生重要的一段马拉松。短跑的比赛起跑线当然是重要的,谁起跑晚了谁就输了,但教育实际上是孩子很漫长的一个人生过程,后劲更重要。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人格是否健康,这些素质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艺术绝不会是你想的那样无用!
 
未来,到底什么才是孩子最有竞争价值的能力?是高学历吗?是技术吗?是强大的背景吗?
 
都不是!只有艺术力才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能力,这句话,真的很耐人寻味。今年,国家开启双减政策,但唯独艺术没有被取消,并且还是国家大力支持和普及的项目。
 
未来什么都有可能被替代,唯独艺术不可能被替代。
 
20年前,把人变成了机器;
20年后,把机器变成了人!
 
据Business Insider报道,牛津大学与耶鲁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未来50年内,机器人将取代包括货车司机和畅销书作家在内的数百万个人类工作职位,未来80%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以前,我们把人变成了机器,以后,我们把机器变成人。以前,人们拼的是知识,以后,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更要有智慧、创造力、想象力。
 
也就是说,未来的50年、100年,人们拼的不是机器性的工作能力,拼的是智慧、是体验、是创造力。
 
 
即便未来,人工智能在计算等方面的优势是人类无法企及的,但人的创造力、智慧却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替代的。
 
所以说,如果以后不想要被机器替代,唯有拥有强大的智慧、创造力、想象力......
 
而学习艺术,恰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发散性思维。艺术,是孩子情商提高和完整人格形成的主要途径,更是一个人的造诣和人生高度的必备催化剂!
 
所以,在幼儿到小学阶段进行艺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学艺术,到底有什么用?
 
在人工智能愈加繁荣的大环境下,若想要不被机器替代,唯有智慧的头脑,审美的眼光,自身的创造力,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投资。
 
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意识到的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经过艺术熏陶的孩子,他们看人看事看这个世界都会不一样:
 
他们眼里充满了色彩;
他们将在艺术的世界里照样撑起一片天;
他们的未来将拥有无限可能;

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也曾说过:如今,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却很多。

艺术从来不是艺术本身,是整个人生观。一个人的人生被艺术改变,心变得有容乃大,却温柔如水的容器。艺术教育,一定是润物细无声的,当父母从内心爱上艺术的那一刻,这一切才真正发生。

 
学艺术,并不一定让孩子成为艺术家,但每个孩子都应该去接触艺术、了解艺术、学习艺术。艺术活动可以更好地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活跃思维。
 
未来,是孩子增加生命厚度、人生宽度的利刃,也是孩子赖以生存的氧气。以对孩子的未来负责的态度,不要只是盯着孩子考高分、上大学,死读书往往堵死了路,莫不如给他们一些时间和空间,去接触艺术、学学艺术,让他们天马行空,不定格他们的未来,他们的人生长度也就不受限!
 
一位知名画家讲过的一句话:所有脱离了实用性的东西才有可能是艺术品!或许艺术的最大作用就是这些“无用”之“用”吧!
 
我们要做的事情是,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享受到艺术的滋养,
都会体验用艺术熏陶的童年!
过去“学艺术不能当饭吃”,
未来“不学艺术没饭吃”
国家政策层面
 

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越发明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并先后专门就加强和改进美育和体育工作出台意见,提出将美育、体育纳入中高考。

教育部发出通知:美育将正式纳入中考,最高加分50分。并且,将会在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美育是培养学生全方位成长的过程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范迪安更认为,美育不仅仅是上一点技能课、写写画画、吹拉弹唱,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审美能力、精神境界全面培养,它的功能是在素质、修养、能力、境界这些方面。

所以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和“营养基”,肩负着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艺术不再是兴趣,而是必修!美育在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它不再是一个学科上的分枝,而是和数理化同样重要的课程之一。学习艺术就是对整个人生观的培养与熏陶,当孩子走向艺术的领域中时,艺术同样也塑造了孩子,形成更高的生命境界。